揭秘:抗战神剧中的步兵枪械打落飞机是否有可能

2017-05-11 13:48:35 来源:
阅读() 

 在二战战场上,步兵最头疼的一般是敌军的坦克,而比坦克更让人束手无策的,是敌军高来高去的飞机。无论是在西欧、苏联还是中国或者太平洋岛屿上,绝大多数的步兵,哪怕你是堂堂的将军,看着敌军飞机呼啸而来,投弹扫射之后再扬长而去,大约也只能仰天长叹。对于那些工业强国的陆军官兵,此时还可以愤怒地咒骂没有及时出现的战斗机和高射炮。而对于中国战场上的抗日军民,大部分时候,连可以期盼的空军和防空军都没有,唯有哀叹,谁叫我们是落后的农业国呢?

  但这一情况自从中国的电视上涌现大批抗战剧开始,似乎就发生了变化。观众们发现,在编剧的生花妙笔之下,抗战战场上中国步兵打飞机的难度越来越小。从最开始的重机枪、轻机枪击落日本飞机,到如今的狙击手一枪击毙飞行员,甚至用木柄手榴弹乾坤一掷,日本飞机在爆炸中随之坠地,国产影视剧的情节越来越向着“神话”的方向发展。

  那么,步兵到底是不是有可能凭借手中武器击落敌人的飞机,中国抗战战场上又涌现过哪些值得记住的防空作战战例呢?

  “红膏药”栽下来了

  笔者曾看到过一位山东老八路初冶平的回忆,记述1943年的元宵节,他所在的东海独立团二营,在山东荣成市的崖头镇与前来袭扰的日本轰炸机斗法的故事。据这位老八路回忆,前来袭扰的日本飞机是从威海方向飞来,每次都在机翼下携带4枚炸弹。在发现中国军民后,丧心病狂的日机总是先用机枪扫射,恐吓缺乏经验的老百姓卧倒,然后向人群最密集处投掷炸弹。

  在初冶平的回忆中,日本飞行员是既残忍又自大的,面对八路军步枪手的射击,反而飞得更低,“低得眼看要擦着屋脊树梢了,机身上的‘红膏药’徽一清二楚,机舱里的日本兵也能看清眉目。”眼看日军飞机屠杀百姓,初冶平也急不可耐地用“老掉牙的老套筒仰身向空中开了两枪”,当然没有效果,只能是“恨得牙根发痒,却有劲使不上,焦躁气愤自不必说”。由此我们看出,面对日军飞机的俯冲袭击,哪怕敌机降到300米左右,单个步枪手也几乎不可能对其造成一丝威胁。

  对这个问题,初冶平和他的指挥官龙涛营长和郝亮指导员也看得一清二楚。初冶平在文中自己写道,咱的武器比日本兵的武器差远了,“枪一响,‘红膏药’更疯狂地投弹扫射”。但是,中国的抗日军民,从来都相信武器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唯一因素,关键要看人怎么发挥武器的作用。在判断日军飞机回威海补充弹药后一定会再次前来袭扰,初冶平所在的营决定展开防空作战,从各连挑选老战士,散开从各个角度,埋伏在日本飞机可能来袭的方向上。果然当日本“红膏药”再次飞到崖头上空时,包括初冶平在内的战士从不同方向同时瞄准射击,结果“大家清楚看见机身周围有许多‘白烟花’出现,果然他不敢像前两趟那么放肆”。

  到这里,实际上一次比较成功的地面防空作战已经完成。对步兵部队而言,能够将敌机驱离,已经完成了防空作战的任务。由于日军的飞机总是会充当敌人的眼睛,初冶平所在的营决定黎明前转移,但是仍然在崖头附近的山头上安排了射击组。笔者认为,这支部队的指挥员与日本飞机的斗争经验相当丰富,做事也很稳妥。结果,第二天天未亮,初冶平随营主力刚走出崖头不到二里地,便听见飞机声嗡嗡响起,随后有一颗“亮星”由远及近,但速度较慢,“几乎像停在空中似的”,八路军的对空射击组突然开火,四周枪声骤起,初冶平回忆眼瞅着那飞机一到崖头便俯冲下去奇怪的是响后却不见飞机腾起,不知哪位战士反应敏锐,喊道:“打中了,红膏药栽下来了!”

  后来,初冶平到现场参观了日本飞机的残骸,日机前座驾驶员被皮带困在座位上当场烧死,后座投弹手虽然跳伞但却因为伞包故障摔死。初冶平还回忆,机上的机关炮已经烧毁,日机机头有一架长单管望远镜完好,飞机的蒙皮为丝质的。笔者推测,这是一架三菱生产的九九式袭击机,这种飞机可携带四枚50公斤炸弹,驾驶员前方有筒形瞄准具,后座有一挺7.7毫米的机枪。不过,在山东解放区的官方战史中,这个战果的时间与初冶平的回忆有所出入,为“1943年5月1日,胶东军区部队于荣成县崖头镇附近击落日机1架”。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讲完了八路军防空的成功战例,我们可以从中分析出中国战场上步兵防空作战的特点。首先,中国战场上,日军长期控制各战区的制空权,因此中国军队,尤其是缺乏制式防空武器的八路军和新四军进行防空作战的目标,并不是击落敌机,而是尽量减少其对地上战斗的影响。这就决定了地面部队的防空作战,重点在防,而不在打,更不奢望击落。

  其次,中国军民进行的地面防空作战,首要的方式是隐蔽和欺骗。当然,防空作战中,隐蔽疏散伪装等方式,虽然能够保护军队和人民,减少敌机的危害,但仍属于消极防空。而在敌机低空飞行时集中轻重机枪、步枪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对空射击,这才是积极防空。只有积极防空才能取得战果。所以,八路军和新四军部队大多会尽量利用地形地物把自己隐藏起来,使敌机看不见摸不着,但一有机会,仍会组织部队对空射击甚至消灭敌机。不过,在抗战初期,八路军和新四军在遭遇敌机时,竟然会无组织地自发射击,结果使部队暴露行踪,同时浪费了宝贵的弹药。

  所以,我们可以说,中国军民的防空知识,并不是来自于系统的传授,而是在战争实践中一点点摸索出来的。实际上,到了朝鲜战争战场上,美国空军曾发现中国人民志愿军对于在敌军控制制空权的战区,如何进行预警、疏散、隐蔽和伪装,似乎有着极为丰富的经验。后来美军经过研究发现,志愿军早已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防空经验,进行了系统总结,并且制成教材发到各部队。

  那么,对于一支缺乏制式对空射击武器的步兵部队,应该怎么样进行防空作战呢?八路军和新四军,首先考虑的是两个问题,第一,尽量获得更先进更有效的对空射击武器,第二,建立有效的对空预警体系。早在1939年以前,中国的抗日军民就已经在琢磨着利用手中现有的装备改装对空射击武器。在这方面,陕甘宁边区做的最为出色。1938年11月,延安兵工厂完成了两挺改装高射机枪的制造。与此同时,大部分的敌后根据地还没有建立起成系统的军事工业,不可能自行制造和改造高射机枪。但是,无论是延安,还是其他各敌后根据地,到1939年左右,已经开始总结防空作战经验,发动群众参与到防空预警工作中来,利用消息树、消息烟和敲钟敲锣等方式,代替防空警报,最大程度为疏散和隐蔽争取时间。当时在延安宝塔山和清凉山上的古钟,都被征用作为“警报钟”使用。

  因此,到1939年,八路军和新四军虽然缺乏专用的防空武器,但是已经建立了一套较为有效的防空预警体系,这套体系的反应速度和可靠性,甚至不亚于国民政府在1940年后通过有线电话和无线电话武装起来的防空瞭望网络。下一步,各部队开始普及防空知识,这些知识,既包括在敌机来袭时如何疏散、隐蔽和伪装,也包括通过声音来判断来袭敌机的类型。笔者曾经听一位老八路聊过,雷鸣的是运输机,声音忽高忽低的是战斗机,轰炸机的声音平稳而厚重。另外,这位老八路还提到有一个脑袋的(单发机)飞得低,但是比较快,而且火力猛,有三个脑袋的(双发机)很可能会扔大炸弹等。普通官兵和百姓在了解了这些知识后,能够较好地辨别来袭敌机。

  当时的部队,大多系统地总结了面对敌机,如何进行伪装。从最简单地在身上捆扎天然植被,到利用浅沟吸引敌机注意,使其不能找到真正的堑壕等。笔者曾听一位老兵讲过,他们附近有日军的机场,日军飞机经常四处侦察袭扰,于是八路军的指挥员就派出几名战士,将多个稻草人搬到远离部队阵地的无人山头,再套上醒目的白布,冒充观察哨。结果日机经常对那座山头狂轰滥炸,徒然浪费弹药。这些欺骗敌人掩护自己的手段,日后在朝鲜战场上,也有效地帮助志愿军在美军飞机眼皮底下隐蔽甚至行军。

  我们再来聊一聊如何进行对空射击。实际上,在抗日战争时期,无论是八路军还是新四军,或者是国民党军,都没有形成一套全军整齐划一的对空射击操典。这主要是因为各战区敌我强弱对比不同,各部队弹药和装备情况不同。一般而言,中国步兵部队,极少使用重机枪进行对空射击,虽然无论是中国制造的民国24年式,还是日军的九二式重机枪,都有专门的对空射击模式,但由于重机枪收放不易,转移困难,因此中国军队反而喜欢集中轻机枪和步枪,利用其便于隐蔽的特点,对日军飞机进行突然袭击。


  步兵使用步枪和轻机枪打飞机,首先需要寻找合适的战场,这主要是为了利用地形降低日军飞机的机动性,便于预先瞄准。其次必须集中相当的武器。当时八路军部队,如果下定决心准备打击日机,必定会集中一个排以上的射击好手,再集中三挺甚至更多的机枪,组成一道拦阻射击网。所谓拦阻射击,是对空射击两种办法的其中一种,即预先瞄准敌机航线上的某一点,当敌机到达时同时射击。既然是预先瞄准,就需要计算提前量。根据测算,三八式步枪对空射击时,在敌机和枪口距离在100米时,瞄准点距敌机现在位置应该在两个机身长左右。如果敌机和枪口距离提高到200米,那么就必须预留4个机身长的距离。而对于步兵而言,敌机和枪口的距离,只能通过目测或者耳听的方式。曾有一名老兵向笔者介绍,如果能看清日机驾驶员的脸,那么敌我距离约100米,在600米距离上,能够明显的辨别机身机头等。但是这种测距方式的误差可能在几十米左右,加上射击提前量也会有误差,这就导致了单兵对空射击的命中率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即便组成对空拦阻射击网,能够命中敌机的可能也是微乎其微的。

  当然,笔者曾根据战报统计过中国军队地面防空作战的战果情况。国民党方面,专业高炮部队从1938年到1941年,累计击落15架日本飞机。而八路军和新四军的步兵部队,在官方战报中共击落了14架日本飞机。由此可见,只要步兵部队准备充分,组织有效,还是有可能使用步枪和轻机枪对敌机造成打击的。

  最后,再聊几句偏门的对空射击武器。在近年来的抗战影视剧中,曾出现过手枪击落敌机的情节。在历史上,使用手枪对空射击的情况屡见不鲜,美国名将巴顿都曾经做过类似的事情。笔者曾听一位老将军讲,战况激烈时,敌机来了,就有八路军的指挥员掏出六轮子(左轮手枪)向日本飞机射击。这种情况对于对敌机深恶痛绝的我抗日军民而言,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样的射击,基本上连警告的效果,都很难达到。

    相关标签:
来源: 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