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时间机器”
新事物难免要冲击既有的秩序与逻辑,所以新事物让人既期待又恐慌。
正因为如此,当日前英国物理学家霍金给出穿越时空的“解决方案”时,人类便再次堕入那种矛盾的情绪之中。
1995年1月27日的一天,来自美国和英国的一批科学家在南极洲上空看到一个神秘的巨大云团。其中一位名叫马克雷恩的美国科学家描述称,那云团在不断地旋转。随后,科学家们向云团放出了气象气球,并在上面安装了测定风速、温度和湿度的仪表。
没想到,气球被放出后便马上急速上升,并在几分钟后就隐没在云团中。看到这些,科学家们急忙将气球拉回地面,却惊奇的发现,气球上安装的一个计时器显示的时间是1965年1月27日,整整30年前!
进入新世纪,俄罗斯《真理报》才首次披露了这段历史。这是历史上有关“时间倒流”神秘现象的最新一起。而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飞行员驾驶战机堕入“时光之门”的说法更是不胜枚举。由于这种现象的“可遇不可求”,没有人会奢望它会发生在自己身上,而“时光机器”也只存在于人类的幻想之中。虽然爱因斯坦早已证明了它的可行,但随着这位伟大人物的远去,“时光机器”的梦想也随之变得虚幻缥缈。既然它那么遥远,又何苦去思考它的真实性呢?
眼下,那位带有明星光环的科学家霍金正扮演着爱因斯坦当年的角色,他用最平实的语言向人们解释着“时间机器”的可能,并警告人们:“不要用时间机器回到过去!”
他首先提出了将时间作为第四维的概念:“当人们驾驶汽车时,向前直行或向后倒车是第一维,向左或向右转弯是第二维,在山路上爬坡或下坡是第三维,那么时间就是第四维。”“我们怎样才能找到在第四维前行或后退的路径呢?”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仅仅这一段论述就足够让自己抓狂。但与此同时,人们又不得不承认,这一概念是如此的吸引人,让人在幻想时体会一种欲罢不能的兴奋。
在“第四维”这一概念之后,霍金将“虫洞”、“黑洞”、“以光速飞行”等等熟悉或不熟悉的概念一股脑的抛给人类。目不暇接之余,科幻与现实之间似乎开启了一扇小门将彼此联通,就像那个神秘的“虫洞”。 霍金说:“虫洞就在我们周围,只是小到肉眼无法看见”,“有朝一日,人类也许能够捕获某一个虫洞,将它放大到足以使人类甚至宇宙飞船从中穿过”。
好奇又敢于冒险,这是人类的天性。所以循着爱因斯坦的足迹,探索性的实验层出不穷。1975年,美国马里兰州大学的卡洛尔·阿利教授制造了两个原子钟,将其中一个放在地面,另外一个放在飞机上在空中飞行数小时。当机载的原子钟回到地面时,阿利教授将两个原子钟进行了对比,结果发现,地面上的原子钟比空中的慢了不到一秒的时间。
而在斯大林统治下的前苏联也曾成立“时间机器”研究所,当年由学者库查托夭和伊奥奥夫记录的试验结果得到了完整保留。1952年,秘密警察头目贝利亚下令对所有神秘试验的参与者进行立案调查。其结果是18名专家被枪决,59名物理学在读博士生和博士被投进了大牢。直至赫鲁晓夫上台,研究所才重新开张。但是1961年,一个试验平台和8名顶尖专家一夜之间“人间蒸发”,试验室周围建筑也相继倒塌。研究所再次被关,直到1987年再次恢复。结果,1988年,研究所又遭遇爆炸。一名实验者在遇难前留下遗言:“我们快要死了,但仍能继续实验。这里的光线很黑,我们看什么物体都是双重的。我们的手和脚变得透明,我们能穿过皮肤看见自己的血管和骨骼。氧气供应还能维持43小时,但生命支持设备却己严重受损。”
这段记载同样来自《真理报》。这位实验者的遗言足够惊世骇俗,或许“时间机器”造出后,人人都可以体会他当时的感受。但与真实的实验相比,因陋就简的“头脑风暴”似乎是更多人对“时间机器”的体验。有人说,如果我们快过光速,我们也只是看到了前一分钟或前一小时的光,这并不意味着时间的倒流,比如我们以2000光年的速度飞行,我们便可以看到2000年前的光线,但我们并不会出现在2000年前的世界中。也有人说,在未来我们也不会造出“时间机器”,因为我们从没有遇到自称来自未来的人。
建造“时间机器”的尝试从未停止。去年6月的一则消息称,美国物理学家罗纳德·马利特正在研究制造时间机器,而他做此番努力的目的是回到从前去见见自己已经去世的父亲。
科学家的这番举动是感人的,但在感动之余,一种忧虑自然的生发出来:如果真的可以回到从前去见自己去世的父母,那么尽孝便成为什么时候都可以进行的事情,亲情会不会变得像水一样淡?如果真的可以回到从前,希特勒会取得二战的胜利吗?买彩票中大奖的几率是不是变大了?是不是人人都可以挽回曾经犯下的错误?生命是不是又多了无限的可能?霍金是不是真的可以像他参演的影片《星际旅行》那样穿越时空去和爱因斯坦、牛顿打牌?或像他自己说的那样去拜访玛丽莲·梦露?
一系列的问题等待着人们回答,与其说这是一个科技问题,不如说是一个伦理问题。这也是为什么霍金警告人类不要用“时间机器”回到过去的原因。